深圳优化营商环境再发三箭,靶向解决哪些问题?
8月7日,深圳连发3个工作方案,加快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。自2018年以来,深圳明确把优化营商环境列为全市“一号改革工程”,截至目前已迭代推出千余条改革举措。
数据显示,截至7月10日,深圳商事主体达到405万户,市场主体总量和创业密度保持全国第一,连续3年获评全国工商联“营商环境最佳口碑城市”。
本次发布的3个方案有何亮点,对商事主体而言释放出了哪些利好?南方+采访了多位专家进行解读。
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指出,此次《方案》中提出增强金融市场国际化功能,多项措施涉及前海。例如,携手香港推进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建设,建立健全对接港澳的开放型新体制和跨境合作制度体系,逐步形成多层次、多功能的金融市场和完备的金融服务产业链条。
01
让企业在沃土上享受“阳光雨露”
对深圳来说,市场化一直是营商环境的最大优势。《深圳市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围绕产权保护、市场准入、公平竞争、社会信用等重点领域,提出未来3年深圳优化市场化营商环境的6个领域23项重点任务。
南方科技大学全球城市文明典范研究院陈能军副教授认为,深圳作为国内市场主体规模最大、民营经济最活跃的城市之一,良好的营商环境一直为企业所称道,也是各地学习借鉴的样本。
长期以来,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和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。7月9日,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发布了《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》。不到两周后,发改委等多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》,为深圳的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指明了方向。
陈能军指出,对民营企业来说,《方案》有三大亮点值得关注:
一是将加强市场主体产权保护放在首位,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制度和政策保障,着力解决民营企业信心不足、发展放缓的问题,持续优化民间投资环境。
二是明确提高要素保障能力、推动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,此次《工作方案》提出了加大土地要素支撑力度、提高劳动力供给保障、便利企业获取资本要素、加快培育数据要素市场、打造世界级交易平台等实打实利企惠企的重点任务,更能让企业在沃土上充分享受“阳光雨露”。
三是为市场主体营造更加公平有序的市场环境,坚持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、平等对待,有利于打破当前存在的市场壁垒,推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建设。
作为国家首批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城市,深圳自2018年起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“一号改革工程”,营商环境改革走过了1.0“搭框架”、2.0“夯基础”、3.0“补短板”、4.0“促提升”、5.0“抓试点”的历程,如今升级到6.0版本的“创一流”,不断对标最高最好最优,实施营商环境提升行动。
良好的营商环境是民营经济发展的土壤。“深圳坚持以市场主体需求为导向,助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,大力推动创新创业,推动企业升级转型。通过一系列举措的实施,深圳将成为商事主体成长、民营经济壮大的发展沃土。”陈能军表示。
02
强化法治化营商环境的“金字招牌”
《深圳市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(2023—2025)》提出,深圳将全面推进科学立法、严格执法、公正司法、全民守法,以高质量法治保障高质量发展,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先行示范城市。《方案》主要任务涉及完善营商环境制度体系、推进规范文明监管执法等4个方面,共20条具体举措。
“法治化搞好了,市场化和国际化才有基础和保障。”深圳市人大首席立法咨询专家、深圳大学经济特区立法研究中心主任黄亚英认为,此次《方案》的最大亮点是将法治化建设聚焦于营商环境领域,将法治建设与营商环境密切结合,并且以具体化和可操作的工作方案进行落实。
《方案》提出,全面清理与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不符的法规、规章、规范性文件。对此,黄亚英表示,深圳市、区两级的“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”工作十分必要。特区立法对于推动深圳法治建设和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功不可没,从法治建设角度来讲,“法规和规范性文件清理”是科学立法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“深圳是法治化营商环境的推动者和最大受益者。”在黄亚英看来,目前,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,各种经营压力和风险增大,深圳要想继续保持营商环境的吸引力和竞争力,就必须进一步加大营商环境的法治化建设力度。
深圳国际仲裁院国际合作与发展处处长黄郭勇表示,“一直以来,法治化营商环境是深圳重要的‘金字招牌’之一。此次发布方案比较全面,再次给予市场主体一个非常正面的信号。”
对于《方案》中提及的“深化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中心建设”,黄郭勇表示,深圳国际仲裁院将充分依托“深圳+香港”“双城两院”新发展格局,坚持联动港澳、带动湾区、服务全国、面向世界,积极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仲裁机制对接和规则衔接,助力推动深圳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。
03
促开放、引外资,加速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
《深圳市优化国际化营商环境工作方案(2023—2025年)》从创建开放式产业创新生态、创建全球资源要素配置国际服务体系、创建高标准投资贸易保障机制、创建高品质的宜居宜业环境等4个方面,提出12项具体任务。
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指出,此次《方案》中提出增强金融市场国际化功能,多项措施涉及前海。例如,携手香港推进前海深港国际金融城建设,建立健全对接港澳的开放型新体制和跨境合作制度体系,逐步形成多层次、多功能的金融市场和完备的金融服务产业链条。他认为,在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,《方案》进一步促进了与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,对香港而言,可以推进香港进一步获取深圳金融发展的各项红利,对深圳而言,则为推动国家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措施在前海落地提供了土壤。
一笔笔外商新投资、一座座外商新工厂、一家家外商新门店……对于不少外资企业而言,开放的深圳成为了投资高地。外资企业不仅创造了大量的就业和税收,也推动了经济发展、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。
此次《方案》提出要以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,并明确了2025年高技术产业实际使用外资规模达到40亿美元以上的目标。对此,梁海明表示,随着全球知识密集型产业和创新型经济的发展,引进知名跨国企业、国际顶尖科研人才已经成为各地推动科技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。
“深圳未来要进一步发展高技术型产业,需要有更加良好的国际化营商环境,以及吸引更多知名跨国企业和国际顶尖科研人才前来深圳。”梁海明认为,《方案》将对标国际化营商环境,推动外资这一“活水”为全面发展注入新功能,带动更多知名外企的上下游供应链企业“入驻”深圳。
文章来源:南方+
责任编辑:倪彩
丝路智谷研究院
丝路智谷研究院是中国排名第四的顶尖智库。由南京大学及光明日报社联合发布的最新中国社会智库最新排行榜,丝路智谷研究院全国综合排名,由2017年的全国第六位,跃升为全国第四位。南京大学及光明日报社所发布的智库排行榜,是中国当前最具权威性、最具影响力的排行榜。
丝路智谷研究院(China Silk Road iValley Research Institute)是由中外知名学者组成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,汇集了国内外著名的经济学家、文化遗产研究专家、教育产业研究专家、金融科技研究专家,聚焦于一带一路、粤港澳大湾区和科技创新等领域的研究,取得了骄人成绩。
丝路智谷研究院此前已被中央政府推进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、国家信息中心“一带一路”大数据中心推出的“一带一路”大数据报告,列为中国最佳20所“一带一路”研究机构之一,已有数十篇内参得到中央政治局委员及以上领导批示。
丝路智谷研究院
专注“一带一路”、粤港澳大湾区、金融科技、创新产业研究
原标题:《深圳优化营商环境再发三箭,靶向解决哪些问题?》